佛教自东汉由印度传入我国,在三国两晋的魂瓶上出现了佛像堆贴塑造型。如江苏南京甘家巷高场吴墓出土的一只釉陶魂瓶,器身共分三层,楼阁上下布满佛像堆塑,主罐腹部也贴印佛像。江苏吴县狮子山西晋墓出土的青瓷楼台堆塑谷仓罐,肩部有佛像八尊,头戴高耸的帕结,身披袭装,双手合抱,下坐莲花蒲团。佛像模印而成,分列罐左右各四。这类坐在莲座上的佛像,可清楚看出头后的圆光。...
史书中时有一记载巫现迎神伺灵场景。《后汉书·第五伦传》“会稽俗多淫祀,好卜筑。”加之孙吴统治阶层的推崇,孙吴时期的东南地区成为各种神巫会聚之地,巫现之风大盛,并影响着两大宗教—道教和佛教的发展。因巫现具有通神法术,对孙氏政权上至军事政治决策下至饮食起居都产生很大影响。墓家之间,葬埋发丧仪式上,常常是他们施展法力的重要场所。《三国志·吴书》载孙皓为其父孙和营立寝堂于京邑,东迎其神于明陵,便有巫现的参与,“巫现台‘见和被服,颜色如平(生)日,皓悲喜涕泪,悉召公卿尚书诣网门下受赐”...
大部分的舞乐杂技俑是对墓主人生前享乐生活的再现,但有数件魂瓶上的舞乐杂技俑可能与丧葬习俗有密切关系。在南京中华门眼香庙出土的一件魂瓶上,塑陶棺一具,棺旁有头囊对折长巾掩面而哭的妇女,以及屈膝长晚的孝子,棺旁还有一些鼓瑟呜竿、吹笙敲鼓的伎乐俑,显然刻画的是送葬场面。同样的内容还见于南京中华门外邓府山出土的一件魂瓶上,其上在双网和屋门中间置棺具,外侧塑伎乐俑四个。另外有的魂瓶上虽然没有塑出棺材,但有一些跪拜俑和孝子俑,也属于丧葬场面。这说明鼓瑟吹笙不仅满足庄园地主平时的欣赏需要,同时也用于庄园地主的丧葬礼仪中。...
史前墓葬用土坑,“下毋乃泉,上毋通臭”,墓上不起垅,_L边照常耕种引宁,即孔子所说:‘吾闻之,一占不修墓。”“古也,墓而不坟。.奴隶制社会,奴隶主兴起厚葬之风,妄图继续生前的奢侈生活,“殷人停朽用,周人墙置霎。”‘齐人之葬,《管子·立政》日:“死则有棺停、绞袅、扩垄之度。”...
丧葬之礼,周代大备,有招魂、哭丧、停灵、出丧等程式. 招魂:人初死时召唤死者灵魂的仪式.古人称日:“复”.《礼记·曲礼下》“复,日天子复矣。”孔颖达疏:“复,招魂复魄也。”“使人升屋北面,招呼死者之魂,令还复体中,故日复也.”“男子呼名,妇人呼字,令魂知其名字而还。”古人以为人死是灵魂脱离肉体到阴间生活,故在初死之时呼唤名字,希冀返魂复活,故《礼记·檀弓下》说:“复,尽爱之道也。有祷祠之心焉.望反诸幽,求诸鬼神之道也.”齐国古有“复”的仪式.齐景公璧妾婴子死,“左右以复,而君无听焉。”今齐地人初死,喊其称呼以号哭,是招魂复礼的变式....
史前期的丧葬情况,可从考古发现中观其大略.齐地的史前墓葬,大汉口文化中期可以诸城呈子遗址第一期为代表。此期共发掘十二座墓葬。其葬式排列有序,头朝西北,多为仰身直肢葬,未成年儿童也葬在氏族墓地内.墓扩皆为长方竖穴。十二座墓葬中有五座是不按辈份和性别的同穴合葬墓,人数为二、三、五人不等,以人骨架计算,合葬人数是单身葬人数的两倍,这在其他大坟口文化墓地中是少见的。依死者先后递次叠压,多数为一次葬,每具骨架大都各有葬品葬具。随葬的生活器物主要有陶制的鸳、鼎、豆、钵、盏、罐、单耳杯等。随葬的生产工具有磅、凿、械、柞、纺轮等,基本属于细石器.随葬的装饰品有胸环、臂环、耳坠等,个别死者口中含有链形玉饰.从陶器制法、陶色、器形看,这十二座墓葬与1959年在泰安大坟口遗址发掘的133座墓的早期墓葬,时间相当,两地都流行枕骨人工变形和拔掉侧门牙习俗,又都发现“井”字木停卜,可见两地属于同一文化系统。...
“草吊”丧葬的核心内容就是招魂。“草吊”丧葬之所以产生便是因为人们的灵魂观念中认为非正常死亡者在去世时亡魂不在家中,首次葬并没有达到妥善安置亡魂的效果,而使得家屋不顺。华探(James L. Watson)在其论文集中也曾提到:“中国丧葬仪式的其中一个主要目标,是在人死后的最初阶段,将尸体与灵魂维系在一起,人们相信两者若在移离社区仪式之前便分离的话,会带来灾难。”...
开吊开始前要先将棺材抬放至布置好的灵堂内,灵堂前放一张桌子用来摆放贡品。与正常葬礼不同的地方在于,正常葬礼在升材之后亲属要围着棺材哭丧,但是在草吊丧葬的整个仪式中都是没有哭丧的,“草吊”丧葬时不会像第一次葬礼时来的人多,主要是一些相近的亲戚朋友。虽然“草吊”中棺材里躺的并不是真的死者,只是一个替代物,但是人们仍然需要吊唁,以表达自己的孝心。...
和正常死亡丧葬是一样,装棺前要在棺材底部铺上白钱,按照男九女七的规则,摆放三列,死者为男性,所以一共放二十七张白钱。之后拿一根细绳栓一块猪肉代替一整头猪,将绳子放在草人身上,由毕摩来为亡者念经献生,经文的意思也和之前有细微差别,经文大意为:...
魏晋时期,由于社会经济、文化思想以及统治者对薄葬的态度等存在着地域和时间上的差异,因而魏晋薄葬便呈现出极大的局限性。 首先,从地域上看,薄葬范围仅限于曹魏直控地区,而孙吴、蜀汉等地厚葬之风仍然存在。孙吴、蜀汉等地受战乱影响较少,因而经济相对发达,有厚葬的经济条件,而且统治者也没有明令禁厚葬,故而厚葬较盛。孙吴墓葬的随葬品与汉代相比,除不见玉衣外,其余应有尽有,而且随葬明器中又增添了汉代所不见的新内容。如人首兽身镇墓兽,穿山甲形镇墓兽和魂瓶等。随葬的生活用品中青瓷比例增大,金银饰品亦数量可观。...